# 港乐发展史

转自维基百科 (opens new window)

# 起源

一般说法粤语流行曲源至于1930年代中期,但确切的源头意见不一,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 (opens new window)中的小曲 (opens new window),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 (opens new window)的过场谱子[4] (opens new window),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亦都套用易于上口的曲子,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 1930年代-1960年代

早于三十年代,已有粤语歌曲出现,当中包括1930年由黄寿年 (opens new window)主唱的《寿仔拍拖》,以及1935年由李绮年 (opens new window)主唱的电影《生命线》主题曲《儿安眠》。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层:上层是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部分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5] (opens new window)。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这些香港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分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基层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opens new window)

从粤剧衍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 (opens new window)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6] (opens new window)

1952年,香港和声唱片公司 (opens new window)制作首批粤语流行曲唱片。这些唱片的主要市场其实是东南亚、星加坡一带的圹工,制作相对粗糙,在香港虽有一定流行程度,但未成气候, 地位比较低微。这些歌曲继承粤曲传统,但体裁较短,多用西乐伴奏,演唱时多用自然发声,歌词贴近口语;当时被称为粤语时代曲或粤语流行曲。当时制作这些粤语流行曲的,包括有周聪 (opens new window)吕文成 (opens new window)、王粤生等等。唱的包括有周聪、吕红、何大傻、芳艳芬等。这段时期的粤语流行曲,曲不少是来自粤曲、但亦有改自国语歌曲及欧西音乐;当中更有部分是原创音乐。[7] (opens new window)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 (opens new window)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 (opens new window)更卖埠东南亚 (opens new window)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 (opens new window)邓寄尘 (opens new window)郑君绵 (opens new window)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 (opens new window)就是其中的代表。1960年代后期,来自的马来西亚 (opens new window)郑锦昌 (opens new window)上官流云 (opens new window)新加坡 (opens new window)丽莎 (opens new window)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 [8] (opens new window)。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 (opens new window)》、《相思泪》、改编披头士 (opens new window)的《行快啲啦》(Can't Buy Me Love)、《一心想玉人》(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 (opens new window)胡枫 (opens new window)吕奇 (opens new window)萧芳芳 (opens new window)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

1960年代中期,本地战后新生代开始成长。1964年披头士 (opens new window)访港后,掀起乐队风潮,带动一批香港本地年青人组合乐队。当时本地著名歌手,大部分都是来自这些乐队,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有祖·尊尼亚 (opens new window)(Joe Junior)与黎爱莲 (opens new window)(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 (opens new window)(Teddy Robin)等。到了70年代中期香港粤语流行曲兴起时,台前幕后的音乐人很多亦是来自这些乐队成员。

# 进程

# 1970年代:粤语流行曲的萌芽

# 粤语流行曲的前夜

197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此时开始萌芽。1971年,郑少秋 (opens new window)改编自《东京夜曲》(原唱李香兰 (opens new window))的粤语歌《爱人结婚了 (opens new window)》,已薄具名气。1973年,用传统粤乐填词的港产粤语歌《分飞燕 (opens new window)》发行后大受欢迎。

# 承先启后-粤语流行曲中期发展史

1972年4月[9] (opens new window)许冠杰 (opens new window)主唱的《铁塔凌云》更是近代粤语流行曲先例[10] (opens new window)无线电视节目 (opens new window)双星报喜 (opens new window)》第一辑播完后,主持许冠文 (opens new window)游历世界,期间作了一首英文诗,回港后由另一主持许冠杰 (opens new window)(许冠文弟)译成中文,谱上旋律,并在新一辑《双星报喜》演唱(当时叫《就此模样》,后来才改名为《铁塔凌云》)。结果反应空前理想,带动了香港当代粤语流行曲的发展。[11] (opens new window)

此外,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代开始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生气。1973年无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播映剧集《烟雨濛濛 (opens new window)》,其同名主题曲(顾嘉煇作曲、苏翁作词、郑少秋主唱),开粤语音乐界一先河。然而曲风过于前卫而未能走红。1974年电视剧《啼笑因缘 (opens new window)》的同名主题曲更脍炙人口。此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作曲家顾嘉煇、黎小田以及填词人黄霑、卢国沾、邓伟雄、郑国江等音乐人,谱写了大量电视歌曲,当中不少传颂至今,如:《楚留香》、《万水千山总是情》、《小李飞刀》、《风云》、《万水千山纵横》、《上海滩》。

港产片的兴起亦有推动之功,如电影《鬼马双星 (opens new window)》、《天才与白痴 (opens new window)》里许冠杰的歌曲及温拿乐队为电影《大家乐 (opens new window)》所唱的歌曲就分别被乐评人黄志华称为粤语流行曲振兴的第二、第三波[12] (opens new window):453。其后,1970年代末的香港新浪潮 (opens new window)多元的题材更大大拓阔了词人的创作空间,如《茄喱啡》的主题曲《人生小配角》描绘龙套的小人物心理、《点指兵兵》的同名歌曲谈及际遇与宿命,均属当年罕见的歌词题材[13] (opens new window):42-43。

《铁塔凌云》、《啼笑因缘》、《鬼马双星 (opens new window)》等歌曲好评如潮后,大量广东歌歌手涌现,众皆独当一面。其中最有名的有罗文 (opens new window)徐小凤 (opens new window)关正杰 (opens new window)甄妮 (opens new window)林子祥 (opens new window)叶丽仪 (opens new window)叶振棠 (opens new window)陈洁灵 (opens new window) 等,大众也不再认为只有唱英文歌和国语歌才是高格调的表现。

同时期,斯里兰卡 (opens new window)籍广告人Hans Ebert (opens new window)美国 (opens new window)流行音乐权威杂志《告示版 (opens new window)》上首次使用“Cantopop (opens new window)”这个专有名词 (opens new window)来称呼粤语流行曲[5] (opens new window),也介绍了他所认为的粤语流行曲鼻祖——许冠杰[14] (opens new window)

# 填词风格上的改变

早期的粤语 (opens new window)时代曲,有两种填词 (opens new window)现象:一部分像粤曲 (opens new window)一样,或称为鸳鸯蝴蝶派,用较严谨的书面语甚至文言文 (opens new window)写作歌词。这一类比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 (opens new window)》、《啼笑姻缘 (opens new window)》与《一水隔天涯 (opens new window)》等等(部分歌曲的填词风格,也深受日本演歌 (opens new window)的影响);另一类就是人们所说的“鬼马歌”、广东民间小调,以香港地道的粤语口语填词,内容每每幽默诙谐,描写一般市民大众的生活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阶层的共鸣。例子有《半斤八两 (opens new window)》、《打雀英雄传 (opens new window)》等。[15] (opens new window)

“妹爱哥情重 哥爱妹风姿 为了心头愿 连理结双枝。”-《一水隔天涯》

“行快啲啦喂 啦喂 行快啲啦喂 我招呼嗰个丁老八 佢就够肥够邋遢”-《行快啲啦》

随着粤语流行曲逐渐脱离“时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词人 (opens new window)(如黄霑 (opens new window)郑国江 (opens new window)卢国沾 (opens new window)等等),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改革流行曲:将歌词写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开拓新题材,撰写非情歌 (opens new window),使粤语流行曲攀上高峰,并使流行曲歌词升格到艺术层次。譬如1979年郑国江 (opens new window)的作品《故乡的雨 (opens new window)[16] (opens new window),写乡思亲情,情景交融,语意真切,动人心扉:

“一封家书 一声关注 一句平常的体己语…… 滴滴细雨语儿时 问我有否记挂旧燕子 家乡的细雨”-《故乡的雨 (opens new window)

# 1980年代:巨星传奇的时代

1980年代不仅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亦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影响力遍及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地方。从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初,个人风格强烈且能独当一面的经典粤语歌手辈出,配合幕后音乐人才涌现,成就了经典巨星的时代。演唱派如关正杰 (opens new window)徐小凤 (opens new window)甄妮 (opens new window)罗文 (opens new window),唱作型如许冠杰 (opens new window)林子祥 (opens new window)陈百强 (opens new window),以至中期冒起的超级偶像谭咏麟 (opens new window)梅艳芳 (opens new window)张国荣 (opens new window)等,都同时大放异彩,至今仍拥有跨时代的影响力。八十年代的歌手无论在音乐造诣、现场功力及曲风多元等方面均有相当的水平,为乐坛后起者树立了典范,而当时的唱片的发行量及销售量,亦印证了这段时期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已发展成熟。

# 三王一后

当中,谭咏麟 (opens new window)张国荣 (opens new window)陈百强 (opens new window)梅艳芳 (opens new window),合称“三王一后”,于1980年代开始雄霸乐坛,获塑造为划时代超级偶像,不但唱片销售和演唱会场数屡创高峰,四人的歌艺、形象和台风亦风靡了大量的歌迷。每年的最具代表性乐坛盛事——由无线电视台(TVB)自1983年起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当中的最受注目奖项(由1984年第二届起增设)为“最受欢迎男歌星”、“最受欢迎女歌星”及“金曲金奖”,80年代中期开始都主要由谭、张、梅三人囊括。80年代乐坛的流行榜及颁奖礼竞争非常激烈,每年的颁奖礼都是城中的重大话题。

男歌手方面, 陈百强 (opens new window)自1979年甫出道即迅速走红,音乐才华备受肯定、是香港流行乐坛史上第一位被冠“偶像”之艺人。有说当时“全香港至少有一半少男少女喜欢陈百强”。陈百强亲自作曲的金曲多不胜数,成为家传户晓的金曲,亦替陈百强带来多个年龄阶层的乐迷,虽然在1985至86年曾一度出现创作樽颈,更一度被八卦杂志误传死讯,不过在1987年,他的原创作品《我的故事 (opens new window)》为他赢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在1988年,他推出的专辑《神仙也移民》中的《烟雨凄迷》让他重回劲歌总选。

1983年,从温拿 (opens new window)单飞后的谭咏麟 (opens new window)突然冒起,在1984年凭着《雾之恋》和《爱的根源》两张专辑,谭跃升为非常受欢迎的男歌星,在该年度的乐坛颁奖礼上获得多个大奖。每一季度的季选上,谭咏麟都至少有两首歌入围,而《1984年度十大劲歌季选 (opens new window)》四季共40首的金曲中,他一人更独占10首;谭咏麟曾于1984年至1987年四连夺“最受欢迎男歌星”奖项,直至1988年初终在颁奖台上宣布不再参加具有竞争性的乐坛颁奖礼。

张国荣 (opens new window)出道初期(宝丽金时期)曾被指声线过尖,直至1983年《风继续吹 (opens new window)》开始确立低沉的唱法,才开始爆红,1984年凭专辑《Leslie》中的主打歌《Monica》荣登一线歌手,与谭咏麟力争一日长短,谭、张两人于1984至87年间之争可算是相当白热化,双方歌迷关系紧张,更发生双方乐迷打架的事件,成为他宣布不再领奖的导火线。谭咏麟退出领奖后,张国荣亦在毫无悬念下大热夺得1988年及1989年的“最受欢迎男歌星”奖项,随后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他宣布“封咪”告别歌坛,并举行了多场卖座的告别演唱会。此外,陈、谭、张三人亦曾应邀出席日本音乐节与日本歌手同台演出,电视亦有播出。音乐制作上,谭咏麟曾改编多首日本曲,甚至特别邀请日本作曲家度身订造广东歌,又与谷村新司、玉置浩二、早见优等歌手合作。

女歌手方面,梅艳芳 (opens new window)徐小凤 (opens new window)甄妮 (opens new window)后称霸乐坛,自1984年起可谓一支独秀,有“百变梅艳芳”及“乐坛大姐大”的称号。1982年,梅参加无线电视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夺冠而入行成为歌手,首支歌曲《心债》 推出时已广受注意。及至1985年,专辑《似水流年》和《坏女孩》令其登上“十大劲歌”“最受欢迎女歌星”的宝座;1985至1989年间,她更五度夺得此奖,直至1990年宣布不再领奖为止。1989年梅曾得艺术家年奖,得到流行文化以外的肯定。

# 改编日本的歌曲

从1980年代初期起,香港乐坛开始改编日本歌曲并填上粤语歌词,例如谭咏麟 (opens new window)的《忘不了您 (opens new window)》、《爱在深秋》、《恋人》则改编自五轮真弓 (opens new window)的《恋人よ》,而谭咏麟的《酒红色的心》及蔡枫华 (opens new window)的《月蚀》则改编自安全地带 (opens new window)的《ワインレッドの心》,张国荣的《不羁的风》则改编自大泽誉志辛的《La Vie En Rose》、《Monica》则改编自吉川晃司 (opens new window)的《モニカ》,陈百强 (opens new window)的《深爱着你》改编自稲垣润一的《谁がために》。梅艳芳 (opens new window)的《夕阳之歌》、陈慧娴 (opens new window)的《千千阕歌》、Blue Jeans (opens new window)的《无聊时候》均改编自近藤真彦 (opens new window)的《夕烧けの歌》, 其中谭咏麟、梅艳芳和张国荣均有多首改编自中森明菜 (opens new window)的歌曲。到了九十年代初,四大天王时期, 日本改编曲仍是大行其道,其中宝丽金取得的日本改编曲最为盛行,而被改编的原曲均是来自日本叱咤一时的热门歌手, 如小田和正 (opens new window)桑田佳祐 (opens new window)恰克与飞鸟 (opens new window)中岛美雪 (opens new window)工藤静香 (opens new window)德永英明 (opens new window)、荻野目洋子等。

# 新秀歌唱大赛

1982年,无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举办首届新秀歌唱大赛 (opens new window),冠军由梅艳芳 (opens new window)夺得。其后每年都会举办一届,直至2000年代。该比赛为香港发掘出不少流行歌手,当中除了1980年代 (opens new window)的天后级歌手梅艳芳之外,有部分歌手更是1990年代 (opens new window)2000年代 (opens new window)香港流行音乐的中流砥柱,例如周慧敏 (opens new window)关淑怡 (opens new window)郑秀文 (opens new window)杨千嬅 (opens new window)何韵诗 (opens new window)苏永康 (opens new window)李克勤 (opens new window)黎明 (opens new window)许志安 (opens new window)郑伊健 (opens new window)梁汉文 (opens new window)陈奕迅 (opens new window)草蜢 (opens new window)等。

# 1990年代:绽放异彩

# “四大天王”时期

1992年起,张学友 (opens new window)刘德华 (opens new window)黎明 (opens new window)郭富城 (opens new window)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 (opens new window)”,“四大天王”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着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及使香港音乐冲出国际,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如林忆莲的专辑《野花》,口碑叫好,却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销量一般。),整个粤语歌坛的一线男歌手亦被认为只有张学友一人是以实力为主发展的歌手。黎明 (opens new window)凭《那有一天不想你》于1994年度包办《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金曲金奖”、《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至尊歌曲”及“我最喜爱歌曲”、《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全球华人至尊金曲”、《新城劲爆颁奖礼》“年度歌曲”。1999年,黎明和张学友先后宣布不领取乐坛奖项。

女歌手方面则分为几个阶段,九十年代初(1990-92年)毫无疑问是叶蒨文 (opens new window)林忆莲 (opens new window)两大天后争霸的天下,两人亦先后成功打开中港台市场,及至1993年实力派王菲 (opens new window)的迅速崛起使三人同一时间各领风骚,后来,随着叶林于1994年后分别淡出及转移台湾市场发展,王菲于1994年至往后数年开始独步乐坛,她的不少作品被认为是对多种另类音乐的尝试,是80年代乐队热潮过后在粤语音乐上最具探索性、音乐个性最别树一格的歌手之一;九十年代中期也曾出现过其他崛起的女歌手,当中包括彭羚 (opens new window)郑秀文 (opens new window)曾相继成功登上天后宝座,彭羚以出众唱功实力获得认同,而郑秀文则以大胆鲜明形象及流行性较高的歌曲赢得大众的注意与赞赏(郑亦为1990年代出道女歌手红馆 (opens new window)个人演唱会总场次最高的歌手)。到了九十年代末则有形象正面见称的陈慧琳 (opens new window)成功登顶。

# 天后王菲与两岸三地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 (opens new window)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华语乐坛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内外誉为大中华地区 (opens new window)的“乐坛天后”“The Diva Of Pop”[17] (opens new window)。王菲是最早将梦幻流行 (opens new window)神游舞曲 (opens new window)、人声实验、嘻哈音乐 (opens new window)等音乐风格引入华语乐坛的歌手之一。王菲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专辑具有极高的概念性、音乐性和完整性,普遍保持高质量。王菲也是华语音乐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中国大陆 (opens new window)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发展却与内地音乐圈保持密切联系,留美经历更使她深受西方音乐文化 (opens new window)的熏陶。她的团队不仅涵盖两岸三地 (opens new window)林夕 (opens new window)张亚东 (opens new window)窦唯 (opens new window)梁翘柏 (opens new window)等顶尖音乐人,更有日本、欧美 (opens new window)音乐人如中岛美雪 (opens new window)极地双子星 (opens new window)的参与,高度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华语音乐的多样性。王菲的歌曲《我愿意》被各国歌手翻译成10余种语言,是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歌曲之一。截至2000年3月,王菲在香港 (opens new window)台湾 (opens new window)新加坡 (opens new window)马来西亚 (opens new window)日本 (opens new window)等地区有据可考的权威认证销量达970万张,被吉尼斯世界纪录 (opens new window)大全认证为华语乐坛销量最高的粤语女歌手[18] (opens new window)

# 音乐新尝试

张学友于1996年与香港管弦乐团 (opens new window)一连合作四场现场音乐会《爱与交响曲 (opens new window)》,将流行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当时赢得外界极佳的反响,令香港许多青年一代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交响乐甚至于古典音乐领域,多位歌手更是主动效仿,推出一系列的流行曲与交响曲合作的演出,均获得了甚佳的反应。当然,最早期尝试此举的是张学友本人的偶像关正杰 (opens new window)。他早于1982年就与顾嘉煇指挥的香港管弦乐团 (opens new window)在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了一连四场的演唱会,成为一时佳话。

张学友于1997年展开大型音乐剧 (opens new window):《雪狼湖 (opens new window)》的制作与表演,将粤语流行音乐与音乐剧容纳在一身;当时在香港体育馆接连加场,最后连续公演42场,成为当时全城热议的话题。《雪狼湖》的成功对于流行音乐歌手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因为种种因素,其他歌手并未主动效仿,并未带来一种潮流。

# 广告歌曲空前盛放

“四大天王”亦有大量参与广告演出,使广告歌曲非常流行,由1993年黎明的和记电讯 (opens new window)广告系列掀起热潮。接着有张学友的电讯盈科 (opens new window)光影岁月系列广告、刘德华的爱立信 (opens new window)广告及郭富城的百事可乐 (opens new window),影响巨大。其他歌手亦争相仿效,较深刻的包括王菲、郑秀文、郑伊健、陈慧琳的广告歌。

# 大中华时期

1995年以及1996年,张学友 (opens new window)取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的亚洲最杰出歌手以及最受欢迎华人歌手大奖;而其粤语专辑《情不禁 (opens new window)》,《真情流露 (opens new window)》亦让他攀上销量高峰。其后所发行的数张国语唱片如《吻别 (opens new window)》和《祝福 (opens new window)》等更为他成功打开中国大陆 (opens new window)市场,并红遍台湾 (opens new window)新加坡 (opens new window)等国语地区,正式为粤语流行乐揭开大中华流行音乐时代。他在1995年全年时间即举办了100场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在北美、欧洲和澳洲不仅受到当地华人的欢迎,更令许多西方国家 (opens new window)的本地传媒及专业乐评人开始关注亚洲乃至香港的流行音乐。[19] (opens new window)[20] (opens new window)

此时,部分非粤语为母语的歌手亦尝试发行粤语唱片,如台湾 (opens new window)吴奇隆 (opens new window)苏有朋 (opens new window)金城武 (opens new window)伊能静 (opens new window)吴倩莲 (opens new window)张信哲 (opens new window)许茹芸 (opens new window)苏慧伦 (opens new window) (opens new window) (opens new window)地区的陈洁仪 (opens new window)许美静 (opens new window)巫启贤 (opens new window);来自香港但在台湾主力发展的周华健 (opens new window)邰正宵 (opens new window)孙耀威 (opens new window)等等。他们为粤语流行音乐添上了更多不同元素。

# 动画歌曲

儿歌天后欧倩怡 (opens new window)于1997年主唱日本动画 (opens new window)樱桃小丸子 (opens new window)》的香港版片尾曲《问题天天都多》,大受欢迎,夺得《1997年度儿歌金曲颁奖典礼 (opens new window)》“十大儿歌金曲”兼“至NET儿歌大奖”,以及“最受欢迎儿歌女歌手”。《问题天天都多》流行程度绝不下于当年年度歌曲。

# 2000年代:实力逐渐下滑

1999年尾,雷颂德 (opens new window)引入电子舞曲,替陈慧琳 (opens new window)黎明 (opens new window)创作了多首电子舞曲 (opens new window),取得空前成功,其他歌手如郑秀文 (opens new window)郭富城 (opens new window)亦相继加入潮流,掀起电子舞曲风潮,一发不可收拾。四人的电子舞曲风潮均风靡台湾 (opens new window)中国大陆 (opens new window)东南亚 (opens new window)等地。可惜地,这种现象未能持续。

# 偶像派当红

千禧年代初,由蔡卓妍 (opens new window)锺欣桐 (opens new window)组成的二人女子组合Twins (opens new window)以阳光可爱形象吸引大众关注与喜爱,一出道即大红大紫,于歌影视三个领域成功多元发展,标志乐坛开始由偶像派称霸,其特点为歌影双栖发展,推出的唱片、电影、广告不但产量高,而且唱片、电影的销量及票房俱佳,唱片包装精美,更附有精美赠品及海报,惟歌手唱功开始不受重视。

2000年起,由于音乐界人才青黄不接,唱片公司陆续出现裁员 (opens new window)和结业潮。唱片公司为寻找赚钱途径而尝试邀请电影界受欢迎的演员成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儿成为歌手,令香港乐坛变得只重视市场和形象而不重视歌唱实力,大量偶像派歌手纷纷出道,可是,大部分在这个时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没有什么影响力,出道不久就很快于乐坛销声匿迹。

# 2005年至2009年:唱功实力派抬头

实力新人涌现

自2003年香港廉政公署 (opens new window)的“舞影行动 (opens new window)”一度拘捕22人,包括英皇娱乐 (opens new window)杨受成 (opens new window)无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何丽全 (opens new window)环球唱片 (opens new window)前高层陈少宝 (opens new window)等人,事件涉及娱乐圈行贿、买奖等丑闻后,2005年起,唱片公司开始转捧实力派歌手,例如侧田 (opens new window)陈柏宇 (opens new window)方大同 (opens new window)小肥 (opens new window)卫兰 (opens new window)王菀之 (opens new window)泳儿 (opens new window)邓紫棋 (opens new window)等等,被众多乐评人推崇备至,可惜仍改变不了乐坛转衰的局面。

其后,不少在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初期曾在香港风行一时的粤语时代曲歌手亦再次回到香港开演唱会,例如郑锦昌 (opens new window)凌霄 (opens new window)丽莎 (opens new window)[21] (opens new window)。以唱作人身份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们往往是集作曲 (opens new window)、填词、歌手于一身,当中张敬轩 (opens new window)方大同 (opens new window)最为突出。

# 概念专辑出现

同时,歌手涉足另类音乐风格抑或创作完整的概念专辑(甚至是社会民生这类以往甚少出现在香港主流音乐的题材)的现象亦开始频繁起来,最突出的莫过于2005年卢巧音 (opens new window)的《天演论 (opens new window)》与何韵诗 (opens new window)的《梁祝下世传奇 (opens new window)》。一向以独特风格引人注目的卢巧音 (opens new window)除了令她走红的几首大热情歌外,不少歌曲都是以摇滚或另类风格,而在同年推出的《天演论》更被不少乐评人誉为是十年难得一见的概念专辑,不仅音乐风格另类创新,而又概念完整探讨生老病死与宗教等深奥主题,而一向以摇滚形象较为突出的何韵诗 (opens new window)在同年推出的《梁祝下世传奇》不仅首首制作精良,亦是香港极少有的探讨敏感的同性恋题材的概念专辑;而何韵诗 (opens new window)2008年推出的《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opens new window)》亦是因以探讨社会各个被孤立的边缘群体而被乐迷称赞为“最有Heart”的概念专辑。除此之外,一线歌手的高评价专辑如杨千嬅 (opens new window)极富文学概念的《电光幻影 (opens new window)》、陈奕迅 (opens new window)的引起乐迷极大共鸣的《U87 (opens new window)》、古巨基 (opens new window)以“人生”概念为主题,细说人生过程及道理引起乐迷极大回响的《Human我生 (opens new window)》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各自获得了当年四台联颁大碟奖,而且至今被仍是被许多的乐迷倍受推崇的大碟。而王菀之 (opens new window)谢安琪 (opens new window)何韵诗 (opens new window)黄耀明 (opens new window)麦浚龙 (opens new window)卢巧音 (opens new window)等在主流乐坛别树一格的歌手也被越来越多的听众谈及,而一些不满足于只听K歌情歌的听众更乐于选择这类歌手。这个现象和独立音乐受到重视的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原因也和流行音乐千篇一律导致乐迷口味改变、网络发达和媒体推广有关。

“歌神”张学友 (opens new window)亦推出粤语流行音乐历史的上第一张爵士乐 (opens new window)专辑《Private Corner (opens new window)》,整张专辑的曲风为纯粹的爵士乐风格,唱片的音乐风格并不贴近于最近的市场需求,并进行了大胆的反潮流音乐尝试,多位乐评人认为现今华语乐坛只有到他这种高度和地位,没有迎合市场的压力,才会专心制作真正属于音乐的唱片,打破现行模式下粤语流行音乐的单一性。

乐坛天后郑秀文 (opens new window)复出后的首张专辑大碟《 (opens new window)》大胆地打破以往的情歌以及电子舞曲路线,改以流行福音歌曲 (opens new window)作为主题,为香港乐坛史上少有的并且是最成功和畅销的福音专辑,成功为福音唱片于香港及亚洲的主流音乐市场开创了先河。

# 版权风波

主条目:HKRIA版权风波 (opens new window)

于2009年底开始,香港音像联盟(HKRIA)就旗下成员唱片公司环球 (opens new window)华纳 (opens new window)Sony (opens new window)EMI (opens new window)的音乐作品版权收费问题,和无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TVB)引发的争议。2010年12月BMA (opens new window)加入香港音像联盟而增加为五大唱片公司,因此五大唱片公司旗下歌手无法在TVB演出、露面及接受访问,在2009及2010年度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中亦不能获得任何奖项,而四大唱片歌手则罕见改以亮相亚洲电视 (opens new window)有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Now (opens new window)等维持电视曝光,为香港电视史上的一大突破。事件持续至2013年3月才解决。而环球唱片旗下歌星李克勤 (opens new window)则成为首位于版税事件“破冰”后亮相无线电视节目的歌手,但2015年起,无线电视再次封杀环球 (opens new window)旗下歌星,直至2021年2月曾志伟 (opens new window)出任无线综艺、音乐制作及节目副总经理后,与音像协会成功斡旋,版权风波才告一段落。

# 独立音乐人逐渐受到重视

而伴随媒体的推广,现代网络的讯息流通以及乐迷的口味变化,有部分风格别致而音乐优质的独立歌手或组合逐渐走进公众视野而变得知名。其实不只是香港,近几年世界各地(尤其以中国等亚洲地区尤其明显)独立音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甚至有成为一股潮流的趋势:大批的独立音乐人拥有,甚至当中不少通过演出,与大品牌合作以及与主流歌手合作来提高知名度。现在这个高科技时代乐迷接触音乐绝对可以不需要依附在如电台电视台杂志这类的主流媒体了,他们当中有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来搜索适合自己口味的音乐,选择比以往丰富得多。而且大多数独立音乐人创作音乐时所考虑的市场因素比主流音乐少得多,有的甚至完全不考虑市场而只为自己的爱好,这对于长期节奏主流K歌而感到厌倦的多数香港乐迷是一个相当新鲜的选择。这个现象其实也在警醒著主流乐坛:主流音乐一定要有质量甚至是创新求变,再不能流水作业倒模生产,因为在选择丰富的年代,只要不喜欢,听众是可以完全不卖帐而选择其他音乐。

# 2010年代:正式步入低潮

2010年代的乐坛由于生产力下降、乐坛萎缩情况越加严重、乐坛颁奖典礼公信力下降、奖项被垄断、青黄不接、其他地方的流行音乐崛起、最终导致年轻听众严重流失、多年被大众声称乐坛已死。

2010年代初,多位歌手开始走出香港,如陈奕迅 (opens new window)成为首位在高雄巨蛋开演唱会的香港歌手以及首位在O2 Arena开演唱会的华人歌手。2015年,陈奕迅更第二次成为台湾金曲奖国语金曲歌王。杨千嬅 (opens new window)容祖儿 (opens new window)等人亦于2010年代末开始将发展重心转移至中国内地,但四人仍不时推出广东歌。

# 垄断乐坛奖项

2005年至2017年,陈奕迅 (opens new window)容祖儿 (opens new window)于乐坛一人称霸。陈奕迅 (opens new window)连夺多届《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大奖。而容祖儿 (opens new window)于2003年一曲《我的骄傲》开始,连夺多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最受欢迎女歌星”及《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大奖,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至2013年、2015年、2016年共9年均由容祖儿 (opens new window)夺得所有女歌手大奖。故此由2014年开始,已不断有民间声音要求容祖儿不要再继续夺此奖项,及效法前辈退出领奖给予后辈机会上位,容祖儿亦曾在报章透露歌神张学友 (opens new window)曾劝她退出领奖,她亦在考虑当中。于2016年至2017年,即使容祖儿缺席颁奖礼仍获得女歌手大奖。最终在2017年度起,出道十多年的卫兰 (opens new window)首夺《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及2018年度菊梓乔 (opens new window)首夺《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最受欢迎女歌星”,正式结束容祖儿十多年垄断乐坛颁奖礼的局面。

# 歌唱选秀节目开播

在2009年,亚洲电视 (opens new window)引入台湾歌唱选秀节目《星光大道》,改编制作成《亚洲星光大道 (opens new window)》。无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亦跟随亚洲电视,制作歌唱选秀节目,为《超级巨声 (opens new window)》及《星梦传奇 (opens new window)》。节目成功发掘及培训了一些乐坛新力军,于2011年起出道,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许廷铿 (opens new window)林欣彤 (opens new window)胡鸿钧 (opens new window)冯允谦 (opens new window)罗力威 (opens new window)陈蕾 (opens new window)亢帅克 (opens new window)郑俊弘 (opens new window)吴业坤 (opens new window)谭嘉仪 (opens new window)邓小巧 (opens new window)等,某些本已转型或淡出乐坛的实力派歌手亦因这个节目再次受到关注,如官恩娜 (opens new window)罗敏庄 (opens new window)刘美君 (opens new window)等。

# 颁奖典礼公信力下降

大众对乐坛颁奖礼的公信力,在这段时期的讨论变得更为激烈,如新城举办的新城劲爆颁奖礼 (opens new window)由于每年颁发的奖项数量太多,并设有各式各样奇怪奖项,加上主办方表明未能到场的歌手不会获奖,其授奖标准及公信力多年来皆备受外界质疑,一直被批评为“分猪肉”。2019年2月,《新城劲爆颁奖礼2013 (opens new window)》其中一个“新城劲爆跃进歌手”奖座被发现弃置于北角 (opens new window)渣华道 (opens new window)桥底[22] (opens new window)

而叱咤一时的《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opens new window)》,则因2011年林峯 (opens new window)凭民意不足的《Chok》获得无线电视(TVB)《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opens new window)》的“金曲金奖”最高殊荣歌曲大奖,令很多人评论为“香港乐坛已死”,《Chok》夺得金曲金奖掀起广泛社会反应,更不停有坊间声音甚至表示“未听过此歌”,以至歌神张学友 (opens new window)被传媒问及看法时也表示“知道有这首歌但未有听过”,《Chok》于其他三台并未获得任何歌曲奖项。另外,当时正式出道乐坛只有3年的林峯亦因被无线电视颁发2009年至2011年“亚太区最受欢迎男歌星”而备受批评及被嘲笑为“亚皆老街至太子道西区最受欢迎男歌星”。而王菀之 (opens new window)夺得2011年“亚太区最受欢迎女歌星”也为人诟病。

2018年,HANA菊梓乔 (opens new window)首夺“最受欢迎女歌星”亦备受坊间争议,原因为菊梓乔于2016年出道,年资仅三年,论资排辈未能夺得该奖,于该年度并未获得任何香港电台及商业电台颁奖礼奖项;而且“最受欢迎女歌星”的候选名单只有8位歌手,当中5位为TVB艺员,大部分唱片公司的歌手未有候选。事实上,HANA菊梓乔 (opens new window)夺奖时,其主唱《使徒行者2 (opens new window)》片尾曲《忘记我自己》已达1100万点击率。[23] (opens new window)

加上在四大唱片与无线电视的HKRIA版权风波 (opens new window)的影响下,大批歌手缺席颁奖礼多年,最终则渐渐由无线旗下的星梦娱乐 (opens new window)一众歌手以及与无线友好的英皇娱乐 (opens new window)一众歌手独领风骚,导致结果《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曾一度被嘲笑为“星梦Annual Dinner”(星梦娱乐年度晚会)。[24] (opens new window)

# 歌手难以每年出实体唱片

2000年代活跃香港乐坛颁奖典礼的歌手大多每年至少推出2张唱片,否则容易被淘汰及被遗忘。但2017年起,即使活跃香港乐坛颁奖典礼的歌手也难以每年推出实体唱片,当中推出过无数实体唱片的容祖儿 (opens new window)自2017年起即使每年推出全新单曲也未有推出全新实体广东专辑。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更于2017年度起永久停办,可见实体唱片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 2020年代:渐见起色

踏入20年代,香港乐坛逐渐出现大量新型歌手,乐坛改朝换代,正式踏进全新时代。

# 男团崛起

2018年7月,ViuTV首播选秀节目《Good Night Show 全民造星 (opens new window)》,并于同年10月14日举行十强总决赛,结果冠军由姜涛 (opens new window)夺得,亚军为陈卓贤 (opens new window),季军为杨乐文 (opens new window)。比赛结束后,头3名以及另外9名参赛者组成男团MIRROR (opens new window)

2021年1月1日,MIRROR于商业电台举办的《2020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中获得“叱咤乐坛组合铜奖”,团体歌曲《IGNITED》获得“专业推介叱咤十大—第三位”,成员柳应廷和卢瀚霆分别获得“叱咤乐坛生力军金奖”及“叱咤乐坛生力军铜奖”,成员姜涛更获得“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歌手”及其歌曲《蒙着嘴说爱你》获得“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歌曲”等共六个奖项。同年5月,于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 (opens new window)举办共六场的演唱会《MIRROR "ONE AND ALL" LIVE 2021》。

# 第五台诞生,版权风波平息

2019年10月27日起,ViuTV推出流行音乐节目《Chill Club (opens new window)》,类似无线的《劲歌金曲 (opens new window)》。

2021年1月24日ViuTV播出的音乐节目《Chill Club》中正式宣布将于2021年4月18日举办首届颁奖典礼《Chill Club 推介榜年度推介 (opens new window)》,并于2021年3月2日举行记者会公布赛制和入围名单。

2021年2月20日,刚重返无线并加入管理层的曾志伟 (opens new window)邀请前无线非戏剧制作总监何丽全 (opens new window)及前无线音乐总监邓智伟 (opens new window)回巢重整综艺节目及星梦娱乐 (opens new window),终止何哲图 (opens new window)时期星梦娱乐及英皇娱乐歌手垄断的《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opens new window)》。

2021年2月24日,无线于电视城举行“音乐永续 (opens new window)乐坛共享”记者招待会,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 代表、三大唱片公司(Sony Music大中华区、环球唱片大中华区(香港) 、华纳唱片)总经理以及各大音乐品牌代表及歌手出席,正式重修无线与三大唱片公司的关系,长达12年的HKRIA版权风波 (opens new window)终告一段落,多间唱片公司 (opens new window)歌手可重新亮相无线节目[25] (opens new window),以及HKRIA歌手可以随时亮相无线节目。

2021年3月13日,HKRIA会员唱片公司如环球的江海迦 (opens new window)陈奕迅 (opens new window)、寰亚的郑欣宜 (opens new window)、华纳的薛凯琪 (opens new window)成为首位于破冰后在无线《劲歌金榜 (opens new window)》上榜的歌手,并全数登上冠军宝座,正式打破过往星梦及英皇垄断《劲歌金榜》的局面。

无线电视 (opens new window)于2021年3月起允许星梦歌手亮相ViuTV节目甚至角逐ViuTV (opens new window)主办的Chill Club 推介榜年度推介 (opens new window)之奖项,而ViuTV亦指欢迎无线派歌上榜,被媒体认为是“破格”之举,对乐坛发展亦有帮助[26] (opens new window)[27] (opens new window)

2021年4月11日至7月18日,逢星期日晚上9:30至10:30,全新改革的无线《劲歌金曲》与ViuTV《Chill Club》同时段对撼,由于两节目均非现场直播,因此有机会出现同一时段于两间电视台出现同一位歌手演唱同一首歌曲的情况。然而,《劲歌金曲》轻易取得平均收视约10至12点,《Chill Club》平均收视仅约2至3点,仅及《劲歌金曲》的两成。至该年9月5日起,《劲》的播放时段改为22:30-23:00(只播出半小时),再没有与《C》正面对撼。

2021年4月,无线大型歌唱选秀比赛《声梦传奇 (opens new window)》播出,节目蓝队导师均为HKRIA歌手。节目投入不少唱片界人员作为评判,并请出李克勤 (opens new window)谭咏麟 (opens new window)出任节目主理人。节目学员其后先后推出歌曲正式出道,当中冠军炎明熹 (opens new window)及亚军姚焯菲 (opens new window)更于《2021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 (opens new window)》获得“叱咤乐坛生力军女歌手”银奖及铜奖。

2021年7月,星梦娱乐 (opens new window)环球唱片 (opens new window)相隔11年后再度合作,星梦旗下女歌手戴祖仪 (opens new window)与环球旗下涂毓麟 (opens new window)合唱歌曲《我们再不讲再见》,而星梦娱乐首席执行官何丽全 (opens new window)在《声梦传奇 (opens new window)》宣传活动接受传媒访问时指星梦及环球均已将上述歌曲派台至ViuTV,并有待《Chill Club (opens new window)》制作组邀请及商讨细节,因此戴祖仪可望成为首位于ViuTV演出的无线合约歌手[28] (opens new window)[29] (opens new window)

2021年11月,ViuTV推出《全民造星IV (opens new window)》,旨在培育港产女子组合。[30] (opens new window)最终在2021年12月25日《全民造星IV》决赛里,邱彦筒 (opens new window)(Marf)、沈贞巧 (opens new window)(Gao)和许轶 (opens new window)(Day)分别夺得冠、亚、季军[31] (opens new window),三人均直接晋身女团。2022年1月12日,ViuTV于香港尖沙咀 (opens new window)海港城 (opens new window)举办以“Hold Your Breath”为主题的记者会[32] (opens new window),宣布女子组合名为COLLAR (opens new window)。记者会上同时公布另外五名成员李芯駖 (opens new window)(Sumling)、苏芷晴 (opens new window)(So Ching)、陈泳伽 (opens new window)(Winka)、苏雅琳 (opens new window)(Ivy)及王家晴 (opens new window)(Candy),之后八人上台演唱出道曲《Call My Name! (opens new window)[33] (opens new window)

# 特色

# 乐器和设置

早期的粤语流行曲是从与西方流行音乐交杂粤剧 (opens new window)音乐的发展。但音乐家很快就放弃使用像古筝 (opens new window)二胡 (opens new window)传统中国乐器 (opens new window)配合西式乐器。粤语流行曲通常由一个歌手主唱,有时带有整个乐队,伴随着钢琴 (opens new window)合成器 (opens new window)爵士鼓 (opens new window)吉他 (opens new window)低音吉他 (opens new window)。几乎所有早期的粤语流行曲的歌曲配有降贝斯 (opens new window),而这正是菲籍乐手的普遍风格。1980年代流行歌曲仍以弦乐为主,但黎小田 (opens new window)周启生 (opens new window)袁卓繁 (opens new window)等乐手比较著重合成器,已故亚洲鼓王Donald Ashley (opens new window)比较著重爵士鼓 (opens new window)等敲击乐的编排。1985年开始Blue Jeans (opens new window)三子加入战团,其中苏德华自1985年于徐小凤演唱会任吉他手后,至80年代末期众多歌手指定苏德华为其御用吉他手。差不多同一时间,和音于歌曲的重要性已逐渐增加,太极 (opens new window)雷有曜 (opens new window)雷有辉 (opens new window)邓建明 (opens new window)、“和音界天王”张伟文 (opens new window)、谭锡禧(吉他手出身)成为许冠杰 (opens new window)张国荣 (opens new window)谭咏麟 (opens new window)张学友 (opens new window)林子祥 (opens new window)等的指定和音。80年代末期,鲍比达 (opens new window)卢东尼 (opens new window)杜自持 (opens new window)伦永亮 (opens new window)开始转为采取西方Adult contemporary、R&B风格编曲,乐器亦以合成器为主,以便其作品于卡拉OK市场流行。九十年代末期电音唱跳歌曲年代,雷颂德采取一式一样的风格,只以合成器作为唯一乐器,但被指编曲方式过于单调,因此只是昙花一现。同期吴国敬 (opens new window)伍乐城 (opens new window)陈辉阳 (opens new window)Johnny Yim (opens new window)将传统乐队编排重新融入歌曲,自此乐器及装置的常规亦开始固定。

# 参见

# 参考文献

# 注脚

  1. ^ (opens new window) Ulrich Beck, Natan Sznaider, Rainer Winter (编). Global America?: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 (opens new window).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3: 227. ISBN 978-0853239185 (opens new window).
  2. ^ 2.0 (opens new window) 2.1 (opens new window) 黄志华. 顧嘉煇老三與老大之誤. 信报. 2014-03-24.
  3. ^ (opens new window) China Briefing Media. [2004] (2004) Business Guide to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Briefing Media Ltd. ISBN 988-98673-1-1 (opens new window)
  4. ^ (opens new window) 《香港音乐发展概论》,朱瑞冰著,香港三联书店,1999年
  5. ^ 5.0 (opens new window) 5.1 (opens new window)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 -1997)》 ,黄湛森 (opens new window),港大博士论文,2003年
  6. ^ (opens new window) 《粤曲歌坛话沧桑》,鲁金 (opens new window) 著,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ISBN 962-04-1173-0 (opens new window)
  7. ^ (opens new window) 黄霑. 電台流聲-粵語流行:三及底進行曲-延伸閱讀 – 黃湛森:粵語流行曲 (無障礙瀏覽版本) (opens new window). www.hkmemory.org. [2020-05-15].
  8. ^ (opens new window) 车淑梅 (opens new window)主持,(2008年),《旧日的足迹 (opens new window)》丽莎访问,2008-05-18。
  9. ^ (opens new window) 無綫短訊:雙星報喜 (opens new window). 华侨日报. 1972-04-14: 15.
  10. ^ (opens new window) 黄志华. 《鐵塔凌雲》再證主流說法該殺 (opens new window). 信报. 2012-12-03.
  11. ^ (opens new window) Minghui LIAO. 香港流行文化與流行歌詞縱橫談 (opens new window). 考功集 (毕业论文选粹). 1996 [2017-04-25].
  12. ^ (opens new window) 黄志华. 《原創先鋒:粵曲人的流行曲調創作》. 三联书店(香港). 2014年9月1日. ISBN 9789620436598 (opens new window).
  13. ^ (opens new window) 朱耀伟. 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 三联书店(香港). 2009-09-01. ISBN 9789620428807 (opens new window).
  14. ^ (opens new window) 我们都是这样唱大的:第一集:许冠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N1Se-B7wI
  15. ^ (opens new window) 黄志华:《粤语流行曲四十年》(香港:三联书店,1990),页8-11、30-34。
  16. ^ (opens new window) 改编自日本演歌《北国之春》,薰妮 (opens new window)主唱
  17. ^ (opens new window) TIME Magazine Cover: The Divas of Pop - Oct. 14, 1996 (opens new window). TIME.com. [2020-08-14] (美国英语).
  18. ^ (opens new window) Arts and Media/Pop Stars/Canto-Pop Female (opens new window). [2019-07-08]. (原始内容 (opens new window)存档于2005-03-23).
  19. ^ (opens new window) Garden of Dreams: Madison Square Garden 125 Years (Hardcover) 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Not Indicated edition (November 1, 2004)
  20. ^ (opens new window) 纽约时报 (opens new window)《充满甜美而柔情的粤语流行音乐之王》 发表于1995年10月10日《纽约时报》 (opens new window)撰文:NEIL STRAUSS
  21. ^ (opens new window) 麗莎與鄭錦昌演唱會(加開兩場) (opens new window). 香港政府一站通. [2008-05-18].[永久失效链接 (opens new window)]
  22. ^ (opens new window) 【邊個斷捨離?】新城獎座被棄橋底 當年得獎者爭住否認 (opens new window). 明报. [2019-02-08]. (原始内容 (opens new window)存档于2019-02-09).
  23. ^ (opens new window) 菊梓喬13歲輟學養家力壓祖兒成天后 Hana:朋友話我做不成歌手我偏要做到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娛樂 (opens new window). topick.hket.com. [2022-02-21].
  24. ^ (opens new window) Yahoo 娱乐圈. 【曾志偉出手】TVB與三大唱片公司破冰 邊個係輸家 (opens new window). Yahoo!新闻. 2021-02-22.
  25. ^ (opens new window) 曾志伟入主无线即与四大唱片公司破冰 全部高层云集开记者会 (opens new window)
  26. ^ (opens new window) 无线王君馨入围争ViuTV女歌手奖 Viu金广诚“开绿灯” 欢迎星梦派歌上榜 (opens new window)
  27. ^ (opens new window) 无线“破格”御准旗下歌手上ViuTV (opens new window)
  28. ^ (opens new window) 传戴祖仪上《Chill Club》宣传新歌 或成首位无线艺人现身ViuTV (opens new window)
  29. ^ (opens new window) [【Chill ClubX刑侦日记】戴祖仪或现身ViuTV 宅男女神助两台建立友谊](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003352/【Chill ClubX刑偵日記】戴祖儀或現身ViuTV 宅男女神助兩台建立友誼)
  30. ^ (opens new window) 叶萍. 《全民造星IV》开始!96位参赛者展命运之旅 (opens new window). 新唐人电视台. 2021-11-02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 (opens new window)于2021-11-05).
  31. ^ (opens new window) Law, K. 《全民造星4》總決賽三甲賽果名單出爐! (opens new window). HK 港生活. [2022-01-12] (中文(香港)).
  32. ^ (opens new window) 【全民造星IV】《造星》女團1月12日正式出道 網上直播記招:耀眼新星劃破星空 (opens new window). 香港经济日报 (TOPick). [2022-01-12] (中文(香港)).
  33. ^ (opens new window) 「女版MIRROR」COLLAR正式出道 首唱《Call My Name!》 (opens new window). 明报. 2022-01-12.
Last Updated: 5/2/2022, 6:35:26 PM